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新疆传统古村落如何点亮文旅融合新业态?

来源:中新网 发布时间:2023-06-28 10:00:06

(陶拴科)在新疆天山南北,遍布着众多的传统古村落,它们蕴含着浓厚的乡土气息和原汁原味的文化风貌,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化精髓与空间记忆。

今年3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文化和旅游部等六个部门公布了第六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其中有35个村落来自新疆。目前,新疆共有52个古村落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传统古村落拓展了文旅新领域


(资料图片)

仲夏,走进新疆昌吉州木垒县英格堡乡菜子沟村艺术家村落,强烈的文化氛围扑面而来。6月17日,新疆首家文学主题展馆——刘亮程文学主题馆在这个村落揭牌开馆,成为新疆文学旅游的新地标。

为了保护传统村落,激发乡村发展活力,昌吉州木垒县英格堡乡注重保护村落的风貌和民居,集聚了创意要素,推动创意产业的发展。他们致力于传承和保护传统村落,充分发挥艺术家村落的优势,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力。

木垒县英格堡乡党委副书记、乡长李宇明在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表示:“我们注重规划和建设的延续性,使传统古村落的民俗民风得到保留。并稳步推进,充分挖掘古村落的文化内涵和独特价值,不断吸引艺术家,通过他们的影响力发展乡村旅游,我们已经找到了一条文旅融合发展的道路。”

木垒县英格堡乡位于新疆东部天山北麓,地势南高北低,山区、丘陵、平原交错。全乡下辖五个行政村,四个村落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其中月亮地村位于天山脚下,就是其中之一。

傍晚,漫步在月亮地村的乡间水泥路面上,微风习习,凉爽宜人。村子里独特的拔廊房建筑错落有致,在夕阳的映照下形成了一幅美丽宁静的乡村画卷。每年6月开始,月亮地村迎来旅游旺季,游客在古村落中漫步,细细品味拔廊房的建筑风格,感受建筑创意和文化。拔廊房独特的古朴建筑风格成为一些文艺青年们拍照打卡的热门地点。

“每年这个时候我们的村就热闹起来了,家家户户开始做起民俗,来山里避暑的人就会越来越多,许多游客都来自很远的地方,他们喜欢山里的凉爽和宁静。”月亮地村党支部书记闫向福说。

传统村落与自然民俗相结合的旅游IP

传统村落是中华文明的宝贵基因库,承载了中华文明的历史记忆。琼库什台村是新疆伊犁州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少数民族传统民居建筑村落。它曾获得“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等称号,并被列入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琼库什台村位于伊犁州特克斯县喀拉达拉乡,四面环山,有百年历史,被誉为原汁原味的传统村落。走进该村,一座座具有民族特色的木屋民宿错落有致,宛如一幅精美的水墨画。游客来到这里不仅可以全面了解琼库什台村的文化,还可以在非遗互动体验中深入感受当地的民俗文化魅力,全村有100多家民宿,装修风格各异。

琼库什台村是一个拥有300多户、1700人口的牧业村。它拥有丰富的自然人文旅游资源,具备独特的基础和优势。随着乡村旅游的兴起,琼库什台村将资源转化为“资本”和“红利”,对于推动乡村振兴起到了重要作用。

依靠美丽的环境,发展旅游和民俗,激发了文化、教育、体育和旅游的融合发展新业态。如今,琼库什台村成为当地文旅融合发展的亮点。每年旅游旺季,接待的游客数量呈倍增趋势,这也为700多人提供了就业机会。

村民努尔曼·艾迪卡汗告诉记者:“这几年,大多数人通过旅游谋生。村里有很多民宿,一些年轻人在家附近找到了合适的工作,工作不累,收入也不错。旅游成为我们村民致富的最佳途径,全村都从旅游中受益。”

保护古村落、守好“活化石”

哈密伊州区回城乡阿勒屯村是一个具有民族建筑特色的村落。十二木卡姆、刺绣、农民画和葫芦雕刻艺术是该村独特的非遗文化资源,也被当地人称为村子“四张名片”。2008年12月,阿勒屯村被列入第四批国家历史文化名村,2012年12月被列入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古色古香的传统村落成为阿勒屯村对外展示的窗口和推动乡村振兴的主要推动力。村民们在直播间中展示制作过程,同时销售产品。

当地有许多从事十二木卡姆、刺绣、农民画和葫芦雕刻等艺术创作的民间艺人,为开发文化旅游产业奠定了基础。

这些古村落是新疆丰富历史文化底蕴的体现,月亮地村、琼库什台村、阿勒屯村的变化只是新疆各地传统村落活化利用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新疆创新旅游业态,促进文旅结合。通过发展田园风光、农事体验、民俗体验等,不仅丰富了村民的生活,也让他们铭记家乡情怀,留住美好回忆。

除了月亮地村、琼库什台村、阿勒屯村,新疆还有许多传统古村落正在进行活化利用。比如,喀纳斯禾木村、吐鲁番古城等,它们以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文化景观吸引着众多游客。这些古村落不仅提供了旅游观光的机会,还举办各种文化艺术活动,如传统音乐演出、手工艺品制作等,让游客们更好地了解新疆的历史文化。

如今,新疆传统古村落的文旅融合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动力。在为游客提供丰富多样的旅游体验的同时,也为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了积极的影响。(完)

标签:

Copyright   2015-2023 京津冀晨报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2022022245号-12   联系邮箱:434 922 62 @qq.com